图片
病因探讨:邪气侵犯了我们的体表,正气外达,与邪气在体表进行激烈的斗争。由于阻滞了体表的经络,就会产生疼痛,又因为阳性反应具有向上的属性,所以疼痛会始于头项部。只要是出现上述症状,不管是什么样的病,我们都可以把它归为太阳病,应当以发散的方式赶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而太阳病具体又分为以下两种:分类症状太阳中风发热,出汗,怕风,脉浮缓太阳伤寒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太阳中风: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在太阳病的基础上,增添了发热,出汗,怕风,脉浮缓等症状。其中在把脉时,浮取的时候脉象是浮的,沉取的时候脉象则比较弱,而且怕风、怕冷、发热的程度总体较轻微。太阳伤寒: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发热或不发热均有可能;但一定会有恶寒,且程度更加严重;同时邪气郁闭经络更甚,导致了全身性的疼痛,骨节疼痛;由于正气不能赶邪外出,故体表无汗,脉浮紧。图片
我们需要注意的点是,呕逆的出现是由于正气想更多的外散却散不出去,因此导致胃气上逆,看似为里证,但根本在于体表阻滞。2阳明病阳明病是一种内里的疾病,因此我们就不得不用到司外揣内的方法了。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图片
第182条指出,身体蒸蒸发热,出汗,非常怕热,就是阳明病的外在表现,即阳明外证。第180条,则告诉我们,阳明病的病机是“胃家实”,指体内胃肠道中存在实质性病邪。阳明病也分为两类:1.阳明热证:在阳明病的基础上,出现脉象洪滑,但腹无胀痛,大便正常,此时我们进行清热泻火的方法即可。图片
2.阳明腑实证:阳明外证加上腹痛、拒按、胀满、便秘等症状,是由于胃肠燥屎瘀滞化火,逆而上冲所导致的,这种情况我们应当运用通降和软坚散结的方法治疗。3少阳病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半表半里这个层次是表与里之间的腔隙,而口、咽、目都是孔窍位置,停留阻滞在半表半里的火热上扰,消耗津液,因此导致这些症状。此外,前人还为我们总结出了少阳四大证,帮助我们辨别少阳病:1.往来寒热2.胸胁苦满3.心烦喜呕4.嘿嘿(通默默)不欲饮食图片
在治疗少阳病时,我们既不能解表发散,也不能清利通下,只能通过和解的办法治疗。4太阴病太阴病作为内里的阴性反应,其病因有二,第一是寒邪直中,第二是疾病由太阳、阳明等传变而来。与阳明病一样,我们仍然需要司外揣内。图片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腹部胀满:虚寒生胀满,按下去是偏软的。吐、食不下:吐出的都是没有消化的食物,说明胃不受纳,胃气上逆。自利:指完谷不化,是由于脾不运化水湿导致的。腹痛:阴寒瘀滞而腹痛。胸下结硬:此时如果误用了下法,会导致上焦阳气下陷。5少阴病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图片
少阴病的脉象偏细,会出现精神不足、想睡但又睡不着的现象。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种类共同点不同点太阳病脉浮、疼痛、恶寒发热少阴病不发热同样为体表的疾病,少阴病则不发热。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老年人或身体正气虚弱的人身上,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短,传变速度快,邪气在抵抗力弱的情况下,很快就会入里形成太阴病。6厥阴病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性反应,是六经中最难辨证的,除了原文所述的症状外,我们通常使用排除法来判断。图片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厥(手足逆冷)利(下利)与热(烦躁,渴喜冷饮)来判断,分为以下三种:1.厥利与热胜负交替2.厥利与热同时存在3.只厥利不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