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江汉区花楼街,走进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一块镌刻着“培心学校”的花岗岩石碑静默无言。它不仅是校史的见证,更铭刻着一段发生在江汉的红色传奇——抗战烽火中,一群平均年龄仅十余岁的孩子,以戏剧和歌声为武器,在武汉的心脏地带投身救亡图存的洪流。
让我们循着这块石碑的指引
重温孩子剧团在江汉的峥嵘岁月
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烽火摇篮:洪益巷的暖流鼓舞前行
1937年9月3日,淞沪战场硝烟弥漫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少儿抗日戏剧团体——孩子剧团在上海诞生。稚嫩的嗓音发出铿锵的抗日宣言,他们的演出在上海迅速引起轰动。然而,上海沦陷的阴影迫使他们踏上迁徙之路。
在地下党的周密安排下,吴新稼、林犁田(许翰如)带领22名团员,历经艰险,于1938年1月抵达抗战中心武汉,栖身于江汉区洪益巷培心小学(现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校址)。这段跨越千里的征程,将救亡的火种,播撒到了民族抗战的大后方心脏。培心小学,这个位于江汉区洪益巷的普通校舍,就此成为孩子剧团在武汉战斗与成长的根据地。
展开剩余81%1938年,孩子剧团在武汉
初抵武汉,人地生疏、经费匮乏,疾病更成为这群疲惫小战士的严峻考验。许翰如在回忆录中坦言:“由于近两个月的奔波劳累,我们到武汉不久,疾病都一齐爆发出来了。”(《大海浪花——回忆孩子剧团的战斗生活》)就在这最困难的时候,党的温暖如及时雨般降临。
中共长江局周恩来副主席及八路军办事处得知情况,立即委托邓颖超、孟庆树和“红小鬼”吴志坚专程前往洪益巷培心小学探望。邓颖超同志亲切地坐在孩子们中间,详细询问旅途艰辛,高度赞扬他们“人小志气大”的精神。她分析抗战形势,讲述红军长征中“红小鬼”的英勇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的斗志。这次探望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在孩子剧团心中深深植下了信仰的根苗,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与力量,成为支撑他们在武汉持续斗争的精神支柱。
在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孩子剧团迅速恢复活力。他们克服困难,日夜排练,决心用艺术唤醒民众。
街头即战场:稚嫩歌喉点燃江城热血
1938年2月,他们在汉口基督教青年会举行了抵汉后的首次公演。舞台上,《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的激昂旋律从孩子们真挚的胸腔迸发,响彻云霄,深深震撼了在场观众。
1938年,孩子剧团在武汉街头演出
首次公演的成功,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的身影开始活跃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在中山大道、江汉关等繁华地段,甚至在枪林弹雨的危险中,他们坚持用戏剧、歌咏、标语为“保卫大武汉”呐喊。孩子们真挚而富有感染力的宣传,发挥了独特作用。
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以素描画进行历史场景复原
孩子剧团的成长,离不开党组织悉心地培养。党组织为他们派去了指导员和学科老师,进行系统的教育。著名导演郑君里担任艺术指导,耐心传授表演技巧。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是常来驻地,不仅教唱,还专门创作了《游击军》《在太行山上》等适合孩子们的抗战歌曲。在专业指导下,他们的表演日益成熟精湛。
他们不仅走上街头,更走进校园和其他儿童救亡团体,分享经验,教授表演和歌唱。孩子们以亲身经历和饱满热情,感染着同龄人,激发出更广泛的爱国力量。
1938年8月,武汉告急,孩子剧团奉命撤离。在武汉的这几个月里,这群“人小志气大”的孩子,以艺术为武器,在宣传战线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著名作家茅盾赞誉他们是“抗日战争血泊里的一朵奇花”。这朵“奇花”的珍贵,在于他们以幼小之躯扛起救国之责,在战火中展现出不屈的韧性。他们的经历生动证明:爱国不分年龄,信念与集体智慧能迸发巨大力量。周恩来同志赠予的“救国、革命、创造”精神,成为穿越烽火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铸就了江汉红色记忆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石碑新声:红色薪火点亮育人新征程
昔日培心小学的旧址,如今的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校门内那块刻有“培心学校”的花岗岩石碑,无声地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2021年,学校启动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以石碑为核心,精心设计打造了红色文化墙和“孩子剧团”红色主题馆。他们将孩子剧团的关键事件以照片配文字的方式进行展示;将《孩子剧团访问记》中关于孩子们在“生活室”读书、唱歌、写作的生动描述,以素描画进行历史场景复原;收集珍贵的孩子剧团相关书籍供大家借阅……这个场馆是生动的“实景思政课堂”,将历史转化为鲜活的教材。
传承在行动中不断延续。每逢新生入学教育,孩子剧团的故事便是重要一课。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班会、“寻访红色印记”假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2021年,学校组织排演孩子剧团话剧并获奖,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烽火年代同龄人的担当。2024年5月,武汉关小学学生走进主题馆,红色精神在代际间传递。学校还将主题馆向社会开放,与民权街道民生社区合作开展沉浸式党课,让红色精神辐射更广。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从洪益巷发出的童声呐喊早已融入历史长河,但孩子剧团所铸就的精神丰碑,却在江汉大地上历久弥新。那块“培心学校”的石碑,不仅铭刻着一段烽火传奇,更昭示着一种永恒的价值:少年有志,家国可期。在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这颗红色的火种正通过创新的教育实践,滋养着新一代学子的心灵。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回响从未断绝。那份在民族危亡时刻迸发出的“救国、革命、创造”精神,穿越时空,依然激荡人心,激励着新时代的少年汲取力量,肩负使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这,正是深植于江汉的红色印记,最深沉的回响与最恒久的力量。
来源:江汉之声
发布于:湖北省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