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最初不过是刘备阵中一个无名小卒。命运将他抛入曹操怀抱,他始终没有落空——成了魏国大将,余生淡住山林,寿至八十二。这一段游身诸侯之间、走出低谷再登高峰的历史转折,值得好好展开。
刘备阵营里的无名小卒出身下层、籍籍无名,他随军征战,打杂、送粮、看管器械。为兵荒马乱年代的士卒,是求一口饭糊口的“看戏者”。
他身影稀少在大军行列中,没人会关注他的姓名,连帐篷外的裤管尘土都很快就干了。但他有一点特别——对战局格外敏感,对将领号令执行到底。这成了他被注意的起点。
展开剩余82%赤壁战后,刘备败退并北上,兵困粮乏。物资匮乏时,那位小卒还会在寒夜里从未倒退,眼中银光像要看穿主帅忧患。他的忠诚被羽扇纶巾的幕僚们注意,却无法改变他只是低阶兵的现实。
随后撤回荆州,诸葛亮与关羽、张飞各据一方,多余人手不足。他被分到后勤支援组,给粮车助力、为伤病递水。刘备在此片刻停留,对阵亡将士抚慰,唤士卒名册,那一刻,小卒看见主公为他名字颤抖的声音。
他那时心底也曾升起一股情感——战乱若能换来此刻尊重,何尝不是小人物的全部希望?
艰难抉择背后的自救赤壁后,魏势渐强,蜀汉基础薄弱。据记载,在夷陵之战前后,无数士卒流转。终于,他做出了决定:放下刘备军旗,向曹魏阵营投降。一次夜行离队,只是换过战袍,换过站队。他被魏人点名,安排见曹操。
曹操并未问为什么投降。反而问日常训练。他没有报漏粮账,也没说逃跑有多么血战。他说的是“想要活着、干点事”。曹操留意这个脚底沾泥的士卒,出现少见赞许一笑:派他去随将军军营干杂活,伺候军帐里的茶水酒食,调配冷兵器。没想到两年后,他被选为先锋校尉,小步兵连中成为步兵小队长。这期间,他打赢至少两场小规模山地遭遇战。战绩被赵云击中倒地时他爬起救将的事迹传开,受命领一营兵成为偏将军。
这是他真正翻身的开始:从无名小卒到偏将军,靠的不是血统,而是四年内十余次受命冲锋;靠的是被敌军俘获仍能保命;靠的是阵前极少见的理性稳重。他聪明地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转身成为新生代魏人眼中的战力。
从偏将到大将的跃升魏国疆域扩张,他开始承担重任。不像昔日只看营火与军粮,他逐步走进主将议事厅。从步兵将到领军出征,仅用五年。起初被派往并州平乱,面对山贼叛军,他采取分兵围剿方式,兵不血刃令乱民归顺。
魏国主力转战荆襄之地,他多次作为副将与司马懿并肩而行。战事繁密,时局不稳,他却习惯在风雪中设营、夜雨中追敌。照片没有留下,文字却记载他指挥千人部队在夜间包抄汉中残军,三战皆胜。战功斐然,不久便被曹丕升为骁骑将军,手握兵权,常驻边地。
外地兵乱频发,他被派往凉州镇守边疆。他不是一名擅长策略的谋士,也不以口才取胜,但每一次战后安民、重建、开垦,他都亲自督办。百姓对他敬畏又亲近,不称其职称,只称“老将军”。
彼时他年已五十,满头黑发间已有白线。他在军中多次拒绝升迁,向朝廷请辞,说自己愿镇边三十年,只要无战火侵扰,不求功名。曹睿赞许,授其节钺,命其便宜行事。
他不常回朝,却在北地建立稳定的政令秩序。曾有记录称,他在凉州一带推行屯田制,解决数万百姓粮食,免除多次天灾造成的饥荒。
他成了北地的常胜将军,也成了魏国边地的保护神。老将八十二岁终归田六十岁后,他主动交还兵权,辞去将职,搬居山西一处郊野庄园。新主事者初不允,朝议之下,准其归乡,赏田千亩,宅邸一处,子孙得授低职为表尊敬。
归乡那年,他身着灰衣,不乘马车,只携老仆三人。他沿旧驿道行走,每过一城,百姓自发送饭送水,乡间父老跪地相迎。
定居后,他不再涉政。每日修竹植松,翻史书笔记,将过往战事整理于纸上。他不著书、不留传记,只在魏国北边留下几座纪功碑。他亲自栽树、养马,性情沉稳,少言寡语,时人敬其为“魏之柱石”。
晚年生活极简。旧军袍挂在厅中,长枪悬于墙角。人称他“老军人”,因即便已八旬仍起身锻体、巡视庄田。传言中他有次夜雨翻堤,亲自带人围堰堵水,衣湿一夜。
八十二岁那年冬天,他于清晨无疾而逝,子孙按其遗愿不设仪仗、不鸣鼓角。朝廷派人抚恤,谥号“定”,意为“定乱安民”。
他的人生起自草芥,活成旗帜。照片和画像都无,但碑文犹存,史册留下他四字评语——“起于微末,功著边疆”。
这不是传奇,是硬骨头在动荡里活下来的方式。他不是主角,却走得最久,最稳。
发布于:山东省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