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6年奥运会申办城市名单里没有中国城市。上海成都广州都没动静。国际奥委会那边可能有点着急。
十七年前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候完全是另一个场面。那时候提前八年就开始全民动员。
北京奥运确实是个标志性事件。张艺谋团队花了七年时间准备开幕式。鸟巢和水立方现在还是游客必去的地方。
当时西方媒体没少挑毛病。空气质量和人权问题反复被拿来说事。
开幕式那天这些声音都消失了。两千零八张笑脸和活字印刷术的表演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敦煌飞天的环节也挺震撼。
那届奥运会诞生了不少经典画面。菲尔普斯拿了八块金牌。博尔特破纪录看起来特别轻松。
中国代表团拿了五十一块金牌排在第一位。这个结果让之前的各种质疑显得有点可笑。
奥委会现在确实希望中国再办一次奥运会
但这次我们没什么热情了
北京奥运花了四百多亿美元
这笔钱能建多少学校和医院
有个网友说得挺直接 与其让外国人看热闹 不如把钱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这话听着不太舒服 可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
卡塔尔和印度倒是很积极
卡塔尔有钱 可最近那边不太平 导弹都打过来了
奥委会敢把这么大的活动放在战火边上吗
印度的情况更复杂
恒河的水质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
他们想通过奥运会改变国际形象 这个想法可以理解
但基础建设确实是个大问题
连基本的公共卫生设施都还没解决好
网上有人开玩笑说 先保证运动员不会拉肚子再说办奥运的事
这个玩笑背后其实挺沉重的
中国对申办奥运会的冷淡态度是个事实
这种转变发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
零八年那场盛会像是个成人礼
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舞台
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高铁网络已经覆盖全国
5G基站数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空间站都在天上运行好几年了
外交部有句话说得特别直接
中国的发展不需要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来定义
这句话把很多事都说明白了
国际奥委会最近几年确实有点难
东京那届亏了七十亿美元左右
巴黎的预算也一直在被质疑
现在愿意接手的国家两只手数得过来
卡塔尔和印度算是少数还有兴趣的
这个曾经抢手的活变成了负担
去年杭州亚运会是个很好的参照
数字火炬手的创意确实聪明
超过一亿人通过手机参与了点火仪式
西方媒体当时报道用的词是难以置信
整个花费控制在两百亿人民币以内
这个数字还不到北京奥运会的三分之一
效果却一点不打折扣
中国现在更擅长制定规则而不是跟随规则
规模不再是首要追求
创新和性价比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这种转变很自然
就像一个人长大后不再需要靠外在标志证明自己
印度人在G20峰会上放了恒河水瓶。没人碰那些瓶子。一个国家的自我感动有时候会显得特别刺眼。
他们大概觉得这能展现文化自信。结果成了外交场合的尴尬标本。网友说得更直接,这算不算一种生物攻击。
形式和内容脱节这件事,印度算得上老手。申奥方案也是同一种思路。表面功夫做得越足,内里越经不起推敲。
奥运会早就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了。近五届只有北京没亏钱。其他主办城市都在为当年的狂欢还债。
伦敦扔进去一百五十亿美元。现在那些场馆像被遗弃的混凝土骨架。里约更离谱,预算失控到连运动员都要住半成品房间。
这些账中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经历过那种举国筹备的紧张感。也知道光环褪去后要面对什么。
不对,应该说我们更清楚现在需要什么。2025年的中国不需要用体育盛事来换存在感。西方媒体的镜头早就转向了别的角落。
他们更愿意讨论我们的太空站或者电动车。而不是哪个运动员又拿了金牌。这种关注点的迁移其实很说明问题。
中国已经过了需要奥运金牌来壮胆的阶段。实力这种东西,放在那里自己会说话。
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