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前的文章《差点让秦国在战国前期消失的“四代乱政”是什么历史事件?》中,我已经提到,秦国在秦厉共公去世之后,经历了近六十年的“四代乱政”,这段时间国力大幅削弱。更为紧迫的是,正值秦国内部动荡之际,魏国正在推行“李悝变法”,意图乘机大肆重创秦国。这一历史背景,令一些人认为如果魏国能够充分利用秦国的内部混乱,完全有机会实现大一统。
然而,事实是魏国并未能趁此良机成功击垮秦国,反而是后来的秦国走出了“四代乱政”,最终实现了统一。对此,大家或许会好奇,魏国何以未能在这样一个天赐良机中,重创秦国?在此,我想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魏国在秦国经历“四代乱政”时,积极向西推进的魏国统治者正是魏文侯,他是魏国历史上的第一任君主,也被尊称为唯一的雄主。然而,作为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上台后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来处理“三家分晋”留下的种种后遗症,例如领土的划分和交换问题。同时,他还致力于推动国家的各项变法,这些事务耽误了魏文侯有效抓住秦国内部混乱时机的机会。
展开剩余66%等到魏文侯终于准备向西发起大规模攻势时,秦国的“四代乱政”已经逐渐过渡到相对平稳的秦简公和秦后惠公时期。这一变化使得尽管魏国的军事进攻取得了一定成效,却未能一举摧毁秦国的根基。魏文侯认识到对秦国的征服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决定任命“兵家亚圣”吴起为主将,全权负责对秦国的战争与兼并事宜。
在魏文侯和吴起的共同努力下,魏国对秦国的兼并战役持续了数十年,策略上十分谨慎,最终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甚至占领了战略要地函谷关。但是,魏国在对秦国的胜利也引发了东方其他诸侯国的警觉,因此魏文侯不得不把部分兵力调动到东面,以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尽管如此,魏国的战略目标依然是向西方扩张。
在周安王六年(公元396年)的时候,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其他方向。这一转变有两个显著标志:首先是在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吴起在“阴晋之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战役是秦国发起攻势、魏国进行防御,双方的战略地位因此发生了变化;其次,在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吴起则被派往齐国的战场。
然而,在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吴起因魏武侯的猜疑而被迫逃离魏国。随着吴起的离去,魏国对秦国的攻击战略几乎宣告终止,而魏武侯则改变了魏国的外部战略,转向东面争夺霸权,同时加强西方的防御。在吴起逃离的那个年份,秦国的“四代乱政”已进入到最为激烈的阶段,但魏国却毫无作为。
到了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秦献公成功回国并推翻了秦出公,从而结束了秦国的“四代乱政”。随着这一政务的结束,魏国也就此失去了彻底打垮秦国的绝佳机会。当商鞅终于从魏国来到秦国之时,魏国的命运也如同丧钟般敲响,无法再逆转历史的走向。
发布于:天津市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