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次回到了「海湾战争启示录」的主题。
近期,关于俄乌冲突中无人机战斗的新闻越来越引人注目,不仅仅是前线部队的无人机对抗,更有乌克兰无人机群围攻普京专机,甚至乌克兰用无人机成功袭击俄罗斯的轰炸机。这些事件都昭示着「海湾战争启示录」的再次上演。
回顾海湾战争之前,我们与伊拉克的军队在许多方面相似,例如以陆军为主的防御战组织方式,以及对坦克火力和装甲的极度重视。然而,海湾战争的结果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种思路已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现代战争的主导已是信息化,基于此,我们迅速调整了发展战略,构建了一个包括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系统的综合体系。如今,凭借强大的技术底座和信息化建设,我们在许多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那么,为什么俄乌战争仍然能为我们提供启示呢?
展开剩余76%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涉及到从信息化和大规模智能化向小规模智能化的转变。具体来说,AI、无人化、智能化和小型化设备的应用在俄乌战场中变得愈发重要,逐渐改变了战场的局势。
当然,在海湾战争后的转型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大量努力。然而,今天,基于中国无与伦比的制造能力与研发优势,只要战略方向明确,剩下的便是顺其自然的成果。
最初,俄乌战争爆发时,无人机的角色较为边缘,主要承担侦查任务。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逐渐意识到无人机对一线步兵的杀伤作用,至今,俄乌双方约有70%以上的伤亡是无人机造成的。紧接着,人们发现,虽然单一的无人机能够带来战术性的伤亡,但其缺乏战略意义,因此,蜂群战术开始崭露头角。蜂群作战挑战了传统的军事观念,尤其是关于“集结”这一核心战术概念。在蜂群无人机的存在下,集结成为了致命的战略失误。即使是装甲车和坦克,也极难逃脱无人机蜂群的攻击。更甚者,补给线的打击已经变得异常精准,突袭成功的概率几乎完全取决于无人机的运气。
其中,最让人震惊的还是乌克兰用小型无人机成功突袭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基地,炸毁了图-22M3和图-95MS等重型战机。这场袭击,无论炸毁了多少飞机,都揭示了现代战争成本结构的根本性颠覆:一架价值数亿美元的战略轰炸机,可能被价值几百美元的无人机摧毁,这种不对称战术让传统军事强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西方那些动辄上亿的武器系统,在中国制造的无人机面前,仿佛纸糊的老虎。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专门研发应对无人机的防空系统,那么在面对成群结队的小型无人机时,我们的装备也几乎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过去人们常常调侃美国在越战中的失败:越南士兵用简陋的茅草屋和几个稻草人,花费不到10美元,却能成功诱骗美国投掷几千美元的炸弹。如今,拦截一架无人机的成本可能是无人机本身的几十倍,若没有更先进、性价比高的防空系统,那么任何国家都可能沦为像当年越南那样的“冤大头”。
在印巴空战中,我们的飞机展现出了惊人的战绩。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向巴基斯坦提供的武器系统是高度集成的。飞机、导弹、雷达和指挥体系之间相互协作、配合默契,几乎无需人工操作。而印度则采取了“万国造”的方式,飞机、导弹、雷达各自独立,缺乏整体协同,自然无法与巴基斯坦抗衡。这个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随着战争形态从“钢铁洪流”向“智能博弈”转变,军事力量也从“爆款单品”转向“成熟矩阵”。在其他国家仍在模仿中国无人机技术时,我们已经开始研发下一代智能作战系统,关键所在便是“系统”二字。
蜂群无人机的威力并不在于单个无人机的能力,而在于将多种任务载荷的小型无人机,通过系统化整合,使它们能够在战场上相互配合。例如,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早在2022年就研发出了微型智能无人机蜂群技术,这些无人机能够在竹林中灵活穿梭,自动避开障碍物并保持编队飞行。更令人惊叹的是,当一个无人机发现障碍物时,它会立即将信息共享给其他无人机,确保队形不会被打乱。
这正是系统化的力量所在。
如同中国古话所说,“学无止境”。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正是追求不断超越的动力。即使对手的技术和实力还不成熟,我们也能从中汲取教训,并通过对照完善自我。
因此,俄乌战争和印巴空战不仅仅是我们吃瓜看戏的机会,更是技术验证和理论优化的宝贵时刻。或许有一天,历史学家会这样评价:中国已经重新定义了现代战争,而其他国家还在纠结传统的战争形态。这将是每个中国人都愿意听到的评价。各位怎么看呢?
发布于:天津市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