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前线士兵的浴血奋战,更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为其未来提供一种可信、持久的安全保障。随着战争进入第四年,战场陷入胶着,和平谈判的呼声渐起,而“安全保障”(Security Guarantees)已成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口中“结束战争的起点”和“关键议题”。
那么,乌克兰真正想要的“安全保障”是什么?它能否实现?又面临哪些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为什么乌克兰需要“安全保障”?
乌克兰深知,即便达成停火或和平协议,只要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依然存在,和平就只是纸面承诺。俄罗斯在人口、资源和军工产能上的巨大优势,意味着一旦国际注意力转移、援助减少,莫斯科完全可能在几年后卷土重来。
因此,乌克兰的核心诉求不是“战后重建援助”,而是战后威慑机制——一个让俄罗斯“不敢再打”的制度性安排。泽连斯基明确表示:“我们不怕谈判,但我们必须确保,谈判之后不会再来一场战争。”
换言之,乌克兰要的不是“战时输血”,而是“战后防身”。
二、安全保障的三种形态:从“空中保护伞”到“地面驻军”
目前,由英、法、德等30多个国家组成的“意愿联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正在探讨多种安全保证方案。这些方案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1.军事重建与能力建设:打造“不可战胜”的乌克兰军队
这是最基础的一环。法国总统马克龙强调,必须支持建立一支“强大、无限制”的乌克兰军队——在兵力规模、武器系统和作战能力上不受约束,足以独立抵御常规进攻。
这意味着持续提供先进武器(如F-16战斗机、远程导弹、防空系统)、长期军事训练、情报共享和国防工业合作。乌克兰认为,一个强大的本国军队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威慑。
2.多国驻军与“前沿存在”:让盟国士兵“站岗”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在乌克兰部署一支由盟国组成的多国部队。英国和法国最早提出设想:在停火后派遣约3万名士兵进驻乌克兰,形成“长期威慑力量”。
尽管这一数字后来被调整为更现实的1万至2万人的小型“威慑部队”,但其战略意义在于:向莫斯科传递明确信号——任何对乌克兰的新攻击,都将直接面对北约国家的士兵。
这支力量未必部署在前线,但将分布在关键交通枢纽、战略要地或训练基地,配合空中巡逻、海上支援和快速反应机制,构成“安全伞”(Security Umbrella)。
德国、意大利等国对派遣地面部队态度谨慎,但加拿大、澳大利亚、北欧国家可能更愿意参与。正如马克龙所言:“我们必须在地面上有存在,以确保俄罗斯未来不会入侵。”
3.空中保护与“准禁飞区”:让俄罗斯空军不敢升空
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建立“空中安全区”。参考1990年代伊拉克的“禁飞区”模式,由盟国在乌克兰上空部署战斗机、预警机和电子战系统,阻止俄军空袭。
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指出,若能在乌克兰境内或邻国(如波兰、罗马尼亚)部署作战航空力量,将极大提升威慑力。但这一方案风险极高——一旦发生空战,可能迅速升级为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冲突。
三、美国的角色:关键但犹豫不决的“定盘星”
所有方案的核心难题在于:没有美国的参与,威慑力将大打折扣。
俄罗斯只会真正畏惧美国的军事力量。欧洲国家虽有意愿,但军力有限、决策分散。正如北约秘书长吕特所言,特朗普政府近期表态愿意参与安全保证,已是“突破性进展”。
然而,现实却充满矛盾:
特朗普明确拒绝美军地面部队进驻乌克兰;
他声称安全保证应由“欧洲国家提供,美国协调”;
他还重申乌克兰“不得加入北约”——这等于关闭了最可靠的集体防御机制(《北约第五条》)。
这意味着,美国希望发挥影响力,却不愿承担直接军事风险。这种“半参与”状态,恰恰是俄罗斯最乐见的局面:它可借此分化欧美,质疑欧洲安全承诺的可信度。
四、俄罗斯的红线:绝不容忍“北约化”的乌克兰
莫斯科的态度极为强硬:任何北约国家的军队或武器系统出现在乌克兰,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明确表示:“绝不接受任何包含北约国家军事人员的方案。”俄罗斯还要求限制乌克兰军队规模、禁止其加入北约,并要求西方承认其对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部分地区的“主权”。
在俄方看来,它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正是北约东扩带来的安全威胁。如今,它不仅要战场胜利,更要制度性地排除乌克兰与西方的军事绑定。
五、真正的挑战:可信度与团结
乌克兰最担心的,不是方案的规模,而是可信度(credibility)。
历史教训深刻:2014年《明斯克协议》签署后,西方并未提供有效威慑,俄罗斯随后继续推进;1994年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时,美英俄签署《布达佩斯备忘录》提供“安全保证”,结果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中形同废纸。
因此,乌克兰人常说:“我们要的是‘commitment’(承诺),不是‘involvement’(参与)。”——就像“鸡蛋培根早餐”中,鸡只是参与了,猪才真正投入了。
乌克兰要的不是“鸡式”的象征性参与,而是“猪式”的生死承诺。
一支象征性的部队、一次短暂的巡逻,无法阻止俄罗斯的野心。唯有让普京相信:攻击乌克兰=攻击北约核心国家=面临美国全面反击,才能真正实现威慑。
六、未来之路: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目前看来,最可能的路径是“混合模式”:
一支由非北约核心国(如北欧、波罗的海、加拿大等)组成的数千人多国部队驻扎乌克兰;
欧洲提供长期军援与训练;
美国提供情报、空中支援与战略威慑,但不派地面部队;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一旦俄方挑衅,盟军可在数小时内增援。
但这仍面临巨大挑战:部队规模是否足够?指挥体系如何协调?遭遇小规模冲突时是否还击?美国是否会“临阵退缩”?
结语:安全不是礼物,而是实力与团结的产物
乌克兰所渴望的安全保障,本质上是一场“制度创新”——在不加入北约的前提下,构建一个足以替代《第五条》的集体防御机制。
这不仅是军事问题,更是政治意志的考验。它要求欧美真正团结,要求美国愿意承担风险,要求欧洲重建军力,更要求俄罗斯最终接受一个独立、亲西方但非敌对的乌克兰存在。
但现实是,俄罗斯不会轻易让步,美国不愿深陷其中,欧洲力不从心。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梦”,仍在悬崖边缘徘徊。
正如国际法专家所言:“国际法的设计,本就是让受害者在未取胜时难以获得和平。而这,正是它的目的所在。”——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而是用实力、意志与盟友的坚定支持换来的。
#热点观察家#
免费配资炒股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